长泰县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凝神昵古影入翠屏明宫廷生活卷古 [复制链接]

1#

本卷因画上有“朝鲜皇帝之宝”,故下称朝鲜本。全图共分为三组场景,笔者依次命名为:爆竹声声闹元宵、宫廷集市外邦朝、鳌山观灯赏杂耍三个主题组成。再细观全卷,这是《明宫廷生活卷》,又名《明宪宗行乐图》、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》或《新年元宵景图》,乃明代宫廷画师所绘。

《明宪宗行乐图》传世目前见到有三本:中国国家博物馆藏、江苏苏州虎丘乡的新庄发现了一座明朝的墓葬,出土了一本《宪宗元宵行乐图卷》。传世这三本《明宪宗行乐图》大同小异,都是宫廷画家所画,为不同宫廷画家所画,基本上画的内容也大体一致,可以说其珍贵的程度应当是一致的。

佚名(明)宫廷游园图卷

36xcm

手卷绢本设色

题签:明画本,一九七九年九月购于荣宝斋,一卷

鉴藏印:朝鲜皇帝之宝

“朝鲜皇帝之宝”

《明宫廷生活卷》

《明宫廷生活卷》记录的是明宪宗在皇室庆贺上元节的盛况,其场景内的皇子、公主、宦官、杂耍伎人折射出成化朝的诸多*治因素,如同镜鉴一般反映出当时的历史风貌,是集艺术、俗与历史信息于一身的珍贵文化遗产。

三本画卷中,除燃放烟火、花灯巡游等民间常规庆祝形式之外,明宪宗更是别出心裁:一方面,将走街串巷的“货郎”引入宫廷大内,使长于深宫的皇子、公主也能体验到民间过节的喜庆氛围。这种做法为后世的清代君主承袭、借鉴,在万寿山清漪园(颐和园)、香山静宜园以及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中设立“买卖街”,作为“体察”民情的装点。另一方面,让人头戴面具、换服易容为外邦使节,重演成化十九年撒马尔罕进贡狮子的盛景。宪宗则在后宫妃嫔的簇拥下,端坐于*色幔帐之内,感受一派盛世欢腾的祥和气氛。

一、爆竹声声闹元宵

《明宫廷生活卷》的三个场景均有孩童嬉戏,其中皇子的形象是身着曳撒、髡发总角;公主则是垂髫总角,身穿袄裙(马面褶裙)。他们手提各类花灯,分外喜庆且寓意美好。比如,象灯代表“太平有象”、蟹灯取意“富甲天下”,三足金蟾灯则引为“蟾宫折桂”,以及“马灯”(马到成功)、“鹤灯”(松鹤延年)、“兔灯”(大展宏图),可谓“万盏明灯,象马人鱼异样”。除了上述天潢贵胄。在第一、第二个场景中尚绘有几个束发未冠和梳着髡发髢鬏的小童:有的在户外燃放爆竹,有的追随在皇子左右侍奉,有因为仲冬天寒躲入室内烤火取暖。

尽管他们的举止、服饰不尽相同,但左侧腰间均佩戴牙牌。按明代定制:凡在内府出入者,贵贱皆悬牌,以别嫌疑。校尉、力士腰间悬挂铜牌,匠人腰间挂有木牌,内官则悬挂着牙牌。据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童子的身份是宦官。其实,无论是小皇子也好,小宦官也罢,孩子们在佳节之中的欢声笑语,无疑给严肃的宫廷生活带来了一种欢快、融洽的气氛。

二、宫廷集市外邦朝

元宵节这天,宫廷画师要从早到晚都跟随宪宗皇帝左右,将所见的各种热闹场面如实地记录下来。为了让宪宗皇帝开心,大臣们可谓绞尽脑汁,别出心裁。年,这一天正值一年一度的元宵节,皇帝宪宗朱见深下令要在宫中隆重庆祝,皇宫内外张灯结彩,热闹非凡,上至王宫大臣,下至宫女侍卫,人人都穿着喜庆服饰,愉悦之情溢于言表。为了增加节日气氛,宫廷还特意请来了杂技班子,身着盛装的宪宗皇帝坐在大殿前,台下各种杂技表演尽显其能,有钻圈、魔术、倒立等等,惊险刺激,令人目不暇接。杂技表演旁边,还有专门的乐队用来助兴,敲锣打鼓,呐喊助威,热闹非常。

元宵节最主要的娱乐项目是赏灯,各地官吏纷纷向皇宫进奉特制的灯饰,各种花灯的设计精美绝伦,让人眼花缭乱。明朝过元宵节还特别规定,从正月初八上灯到正月十七落灯,要一连张灯十夜,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。正月十五元宵节,更是把赏灯的气氛推向高潮。

三、鳌山观灯赏杂耍

若研究本卷朝鲜藏本的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》,则需要参照国博本的《明宪宗行乐图》,在那个本上有引首题赞并序文凡字,题名为《新年元宵景图》,时间为“成化二十一年(年)仲冬吉日”,画有“丰年赏玩之宝”印。此外,在卷末还钤有“西湖篆玉赏鉴”与“江宁程氏德耆述夔藏”两方印。上述文字所传递出的信息,为我们探寻本卷图卷的创作缘起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
由提拔可知画师完成这幅画卷的时间是“成化二十一年”();而“仲冬”,也就是指冬季的第二个月--农历十一月。查《明宪宗纯皇帝实录》:朱见深生于“英宗丁卯十一月庚寅”,即年。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“逢九过寿”的习俗,成化二十一年恰逢朱见深的四十寿辰,且此画创作完成于宪宗寿诞当月的“吉日”。所以,笔者认为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》是为庆贺成化皇帝四十寿辰特别绘制。最后,此图完成于“仲冬”,显然并非元宵节当日实景。是故,这幅图卷虽然具有写实的特点,却不属于现场纪实,而是把此前历次的上元灯会通过画师的精心布局,巧妙地汇于一炉,作为成化朝元宵行乐的集大成者,是反映明代宫廷生活和节日风俗的艺术精品。

宪宗纯皇帝
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明宪宗朱见深(—年),初名朱见濬,明朝第八位皇帝,明英宗朱祁镇长子,母孝肃皇后周氏。至年在位。朱见深本为太子,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,叔父朱祁钰即帝位。到景泰三年(年),朱祁钰将朱见濬废为沂王,改立朱见济为太子。景泰八年(年),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,被立为太子。

朱见深英明宽仁,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,平反于谦的冤屈,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*,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。时代风气清明,朝廷多名贤俊彦,朱见深能够宽免赋税、减省刑罚,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。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,不能说没有缺陷。

成化二十三年(年)九月九日病逝,终年41岁。庙号宪宗,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。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。可见的三本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》画卷当中的成化皇帝端坐殿台之上,欣赏着爆竹焰火、元宵巡游、古彩戏法以及顶杆、钻圈等杂技,乐而忘倦。朱见深如此热衷宫廷逸乐,与明初诸多的马上天子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本卷细节

明宪宗形象

本次拍品局部

本卷中明宪宗出现的三次形象分别所穿浅青色绣金龙袍、金龙*袍、浅*色龙袍都是曳撒、一撒、也作一散,在明早期朝鲜汉语官话课本《老乞大》、《朴通事》中则写为“衣撒”,乃明代男性常见的一种衣服款式,在宫中是皇帝、内侍等人日常所穿的便服之一。也称质孙服、只孙、济逊,汉语译作一色衣、一色服,明朝称曳撒、一撒。“质孙”是蒙古语“华丽”的音译。质孙服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,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,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。

过肩龙柿蒂形妆花水纹暗花缎织成袍(明)

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

妃嫔形象

明朝是在元代“法纪荡然”的基础上建立的,因此,各项制度“立纲陈纪,法体汉、唐,略加增减,亦参与宋朝之典”(《明书》卷51《纶涣志》),后妃制度自不例外。作为中国后妃制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,明代后妃制度在继承前代相关制度的基础上,根据本朝统治者的需求作了增删改进。

明太祖制定后妃制度的目的十分明晰:一是治天下首先要治理好家,家要管好就必须严守夫妻之道;二是后妃的职责是生儿育女、侍候皇帝和管理宫女,严禁过问宫外之事和参预朝*;三是强化教育,树立典范;四是严格等级,恩宠适度,尊卑有序。洪武元年()三月初一,太祖命儒臣修女诫,他对学士朱升等说:“治天下者,正家为先。正家之道,始于谨夫妇。后妃虽母仪天下,然不可俾预*事。至于嫔嫱之属,不过备职事,侍巾栉。恩宠或过,则骄恣犯分,上下失序。历代宫闱,*由内出,鲜有不为祸。惟明主能察于未然,下此多所惑。卿等其篡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,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。”

洪武三年,正式明确“皇后之尊,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,即宫门之外,毫发事不得预焉”(余纪登《典故纪闻》卷二,第32页,中华书局年版)。在后妃的编制方面,明初不拘所谓三夫人、九嫔、二十七世妇、八十一御妻之数,设皇后一人,妃子数人,后妃以下,杂置宫嫔,而间以昭仪、婕妤、贵人、美人等人数不等。嘉靖十年()仿古礼册立九嫔,位在妃下。

嫔妃戴冠属特鬓,为头顶黑纱帽,用皂罗爆头,并与额上打结,黑纱帽上穿插头面,正面戴梵文金分心,鬓頂上插桃心。

银丝鬏髻(背面)

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

嫔妃女子都是穿着袄裙,上袄下裙。衣领处加白色护领,以金扣子系上,长袖窄口,有白色袖缘,上衣正身与两侧腋下开叉。

太湖流域出土

幼皇子和公主形象

与民间孩子剃发一样小皇子剃发是将头发剃光,剃成如佛子焉”的样子。小皇女则是将头上头发大部分剃光,只在头顶两侧各留一缕头发,用红绦扎成两个小鬏。参照明《宪宗纯皇帝实录》可知:成化皇帝一生共有十四子,大皇子乃宠妃万氏所出,生于成化二年(),未及赐名便夭折。万贵妃自此不孕,妒心更盛,阻止宪宗临幸其他妃嫔;纵然“偶有进幸者,必药之,堕其胎”。而宪宗的二皇子朱佑极生于成化五年(),成化八年()薨逝,谥号悼恭太子,传言亦为万氏所害。

除了大皇子、二皇子之外,十皇子与四皇女均未及赐名即早夭,不计。另外,十三皇子荣庄王朱佑枢生于成化二十二年(),十四皇子申懿王朱佑楷与六皇女仙游公主皆生于成化二十三年(),都在款署“成化二十一年仲冬”之后,故亦不计。因此,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》中的公主人数与成化二十一年在世的公主人数相符,分别是大皇女仁和公主、二皇女永康公主、三皇女德清公主和五皇女长泰公主。而图中的“皇子”数量为13人,与实际在世人数相差3人,说明在皇子之外,宪宗还招待宗亲子弟入宫同乐。如前所述,此图并非现场纪实,而是一副写实主义的艺术品。

锦衣卫形象

此段宫墙处有二人身着曳撒,刀佩腰后,柄有洞贯穿绳,把头翘且刀鞘一侧上扬符合明代工部所制绣春腰刀记载,身份属锦衣卫。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*和仪仗队,由将*、校尉和力士组成。将*初名“天武”,永乐时改称“大汉将*”,选取体貌雄伟、有勇力者充任,作为殿廷卫士。校尉、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、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,校尉掌管卤簿、伞盖,力士举持金鼓、旗帜。平日里没有朝会活动时,各卫亲*分别值守皇城四门,唯独锦衣卫将*在午门外昼夜守卫,总共人。午门是宫城的正门,可见锦衣卫地位之高。

内侍官形象

内侍中官,太监帽刚叉帽也称内使帽原顶,以竹丝作胎,用真青绉纱蒙在竹胎上,帽后有山。御前的太监是不允许将内衣的白色袖口和脖领外露出来的,也不能系扣子。如内使火者乌木牌,校尉、力士、勇士、小厮铜牌、匠人木牌,内官及诸司常朝官牙牌。太监牙牌上弧钟形。太监牙牌上弧钟形,重六、七两不等,牙牌上一边镌刻号码,一边镌刻所述职衔。又用象牙和牛骨做管,下垂红色丝线,总长八寸有余,称为牌穗。

伞盖挑担式货郎

“货郎”一词,最初出现在南宋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卷二《舞队·大小全棚傀儡》,其记载南宋杂剧七十种,货郎是其中之一,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。《辞海》对“货郎”的解释:“荷担执鼗鼓,卖妇女用物者曰货郎,又称货郎儿。”历代《货郎图》所绘货郎的经典形象:中年汉子身着短衣缚裤,头戴黑头巾,手摇蛇皮鼓,肩挑琳琅满目的货物担儿,走街串巷。

如果把历代货郎图所描绘的货郎场景放在一起对比可发现,这些货郎绝非个人写照,而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。这些货郎图虽然跨越上千年,但货郎形象变化不大,货郎担也极具特色。我们从这些画作可以窥豹一斑,看到同一货郎题材历代的发展情况。

历代货郎图既反映了人们对货郎的青睐,又说明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。“货郎儿”这种小商小贩行业的产生、发展与消亡的历史,正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背景下平民百姓的生活写照。货郎调伴着货郎担悠悠远去,也许货郎图能帮助你留住那逐渐逝去的记忆,“货郎儿”文化可谓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景线。

本次拍品

货郎图吕文英(明)

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

夏景货郎图佚名(明)故宫博物馆藏

儒释道三教合一形象

借用“虎溪三笑”典故所绘阐释儒释道和谐观,此时“三教合一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。所谓三教合一是指儒、道、释三家各自站在本家或本派的立场上,在保留自身基本特征的同时,汲取其他两家的某些要素或特征。明代,“三教合一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,被社会各阶层人士按照自己的理解所接受。这种情况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多元文化共存的参考材料。

明朝从开国以来,“三教合一”即为统治者所采用。朱元璋撰有《释道论》、《三教论》等著作,提出用人以儒为主,但对佛道也给予肯定,主张三教虽在经典和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,但对付民众还是“不可缺”的。在他看来,只要对释、道两教加强管理,就可以充分发挥释、道二教维系封建纲常的作用。因此明代对于出家人的身份登记、人数限制、庙宇规格、个人行为甚至出家年龄都有严格的规定。朱元璋的这套以儒学为主,释、道为辅的“三教互补并用”的宗教基本*策,以后历代统治者均一直奉行。

《一团和气图》朱见深(明)

故宫博物馆藏

与国博本对比

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》(明)佚名

中国国家博物馆

纵览整卷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》,三个场景不仅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出成化朝元宵灯会的盛况,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,使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所谓的“成弘之治”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